太阳集团app首页高水平大學建設改革28條

發布時間: 2016-01-14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号)和《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意見》(粵發〔2015〕3号)精神,加快推進太阳集团app首页高水平大學建設,經研究,現制定以下改革措施(簡稱“高改28條”):

一、創新引人用人機制。建立領軍人才、傑出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優秀青年學者、博士後、專職科研人員分層次、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實施“暨南精英師資計劃”,制定和完善“暨南優秀青年教師支持計劃”、“暨南傑出青年學者支持計劃”與“暨南卓越學者支持計劃”,構建分層次、分階段和全覆蓋的師資培養體系。

二、實施教師分類管理制度。在教學科研隊伍中,設置教研型、教學型、研究型、社會服務與技術推廣型四個不同崗位系列。同時将全校學科分為理科、工科、醫科、人文社科、經管學科、語言學科和藝術體育學科七大類别。針對不同崗位類型和不同學科類别制定不同的職稱晉升條件和崗位評價标準。強化質量導向,職稱晉升實行有限次申報,将主持國家級項目和具有出國進修經曆作為晉升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建立教師聯合聘用制度,鼓勵教師資源在全校範圍内充分共享。

三、實施教師準聘長聘制度。教師聘任崗位分為準聘和長聘兩種,所有中級崗位均是準聘崗位,所有教授(研究員)崗位均是長聘崗位;副教授(副研究員)崗位既有準聘崗位,又有長聘崗位。新進教師實行非升即走,準聘期一般不超過6年,聘期屆滿時如果沒有獲得長聘崗位,原則上不再續簽聘用合同。對于在崗在編教師,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實行長聘,中級職稱的教師在3個聘期未能晉升副高職稱的實行非升即轉。建立“準聘—長聘—低聘—轉崗—退出”的梯度流動機制。

四、實施多元收入分配制度。構建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體,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職務職級工資等并存的收入分配體系。淡化定量考核,嚴格聘期考核,探索建立“标準薪酬+績效獎勵”的收入分配模式。推行高層次人才“結構化協議工資”制度,使高層次人才的待遇水平具有國際競争力,現有教師可以通過申請和評審進入協議工資制管理範疇。運用多種激勵方式,建立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管理人員薪酬體系,保證管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之間合理穩定的收入比例。

五、建立“人才特區制度”。對引進的高端人才和團隊設立“人才特區”。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整合資源、個性化管理”的原則,改革“人才特區”人才招錄與選拔方式,探索“三制四化”的新機制,即院(所)長負責制、崗位聘任制、待遇協議制,評價科學化、人員流動化、資源傾斜化、考核團隊化,充分調動人才和團隊的積極性。

六、加強海外人才隊伍建設。出台外教職稱評定與薪酬福利體系改革方案,完善外教招聘模式、薪酬體系、職稱評審以及效益評估等,實現分層聘任與管理,給予學院在外教聘用方面更多自主權;加快建設高端引智基地,推出校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的培育項目,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組建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科研團隊。

七、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專業為基礎的專業教研室管理機制,提供專項經費支持專業教研室的教學創新活動。實施“新任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訓練營計劃”,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創設專任教師最低教學工作量制度,制定教學績效工作量分配方案,完善教育教學激勵體系,确保職稱評審、績效工作量分配向本科教學傾斜。

八、推進六類課堂協同培養。深化第一課堂内涵建設,以目标為導向設計和優化課程的各個環節,在教學内容、方法上明确課程培養目标并細化學習成效,鼓勵有條件的學院開設新生研讨課、學術前沿課程等。加強第二課堂的規範化、課程化改革,統籌推進創意、創新、創業等“三創”實踐中心的建設和運行。大力推動第一、二課堂與實踐實習“課堂”、海外研修“課堂”、網絡在線“課堂”和校園文化“課堂”等課堂的協同培養,增強六類不同課堂的整體兼容性,提升培養成效。

九、創設專業發展與預警機制。凝煉專業标志性課程,綜合考慮招生、就業、課程、專業滿意度等因素,創設本科專業預警指标體系,推行專業預警制度。結合專業方向的靈活性,構建合理的專業結構,并加強專業國際認證。

十、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鼓勵開設跨學科交叉課程,将多維創新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引導學生開展創新思維訓練。通過提供專門場地和專項經費,加強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平台建設,重點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支持創新創業團隊項目的孵化與運營,持續推動“暨南創新夢工廠”項目;探索多元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立項形式支持學院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鼓勵有條件的學院建立聯合培養、協同育人機制。

十一、打造人才培養國際化平台。設立學生跨境交流專項基金,支持各學院、學科開展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等學生交流項目。設立學生創新創業國際交流專項經費,支持學生參與國際和區域性科學創新計劃和創業、實習項目,鼓勵學生參與跨國機構、國際組織等雙邊、多邊和區域性、全球性的交流項目。

十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立德樹人貫穿到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和管理服務等人才培養各環節,構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利用新媒體等手段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構建以“企業号”微信平台為主導的學生工作網絡新平台,提升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水平。

十三、改革本科學生獎助學金激勵機制。以引導學生全面發展、鼓勵學術創新為價值導向,對現有獎助學金體系進行全面改革。突出重點,強化個性發展激勵,大幅提高單項獎所占比例;規範學生自薦與答辯、學院審核、學校核準與公示等流程,建立公開公正的獎助學金評審機制。

十四、打造港澳台僑學生“千百十育人工程”。分層次、有針對性、有重點地推進港澳台僑學生文化考察、研習營和聯誼會及特色專項工作,構建内涵豐富、結構科學的港澳台僑學生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學生領袖成長計劃,科學規劃和開發領導力教育課程和實踐環節;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推進學生學習與發展創新項目,提升港澳台僑學生培養質量。

十五、推進以學位點自治為核心的研究生培養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以學位點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為核心的長效機制,使學位點相對自主地行使招生指标分配、生源選拔、培養過程組織實施、導師隊伍建設、畢業與學位授予審核等權力。

十六、實施研究生質量提升計劃。以資源配置為杠杆,推動學位點自主優化招生結構。當年招收在職博士生占博士生招生總數的比例不超過10%;支持學位點自主打造創新創業平台、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開展碩博貫通式培養,并加強培養過程管理和學業考核。

十七、實施學位點動态調整。根據學科評估、導師隊伍、科研産出、培養質量等要素,動态調整20%左右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優化學位授權體系。

十八、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綜合國家級項目、高水平論文、培養質量等要素,提高博導遴選标準和招生崗位審核條件,完善導師權責機制。

十九、深化博士後工作改革。以提升博士後科技創新水平為目标,完善博士後工作體系。實行“三層級績效工資制”, 三層級分别為13萬元/年、18萬元/年、28萬元/年。加強對博士後、合作導師、流動站三方的激勵。在站年限由“兩年制”改為“三年制”。出國(境)訪學資助由3~6個月改為3~18個月。青年博士來校工作,可按意願先進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符合條件的博士後可優先留校工作。

二十、構建學科交叉研究機制。改革現有的科研組織形式,組建若幹跨院系、跨文理的交叉學科研究機構(團隊),在人員聘用、資源配置、考核評價等方面賦予機構(團隊)負責人充分的自主權。

二十一、實施國家基金提升計劃。建立國家自科和社科項目獎勵與督促結合機制,将承擔國家自科和社科項目數量作為學校科研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改變配套經費使用模式,擴大獎勵經費在配套經費中的比例,在部分配套經費中獎勵經費将占一半。

二十二、實施工科振興計劃。組建工業研究院,将其定位為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特區,充分賦予其人事、項目遴選、研究生招生、職稱評審等自主權,重點在智能工業機器人、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3D打印材料及技術等領域,引進和組建若幹高水平科研團隊,快速提升學校在工科領域争取國家、地方資源的能力,并為學校地方研究院建設遴選和孵化産業化項目。

二十三、構建成果轉化和産學研合作新機制。學校投入自有資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組建戰略性風險投資基金,直接投資學校的重大科研成果。組建技術轉移中心,統籌管理學校的技術轉移工作,通過正面激勵,保證教師專注原始創新,實現重大突破。加大項目組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或股權分配比例拟定為:項目組團隊85%、學院10%、學校5%。設立地方研究總院,統籌規劃與管理學校與地方的合作。

二十四、完善學術評價機制。建立以創新質量和社會貢獻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實行同行評價和職務聘任代表作制度,改變過度指标化的學術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原創水平、學術品位、同行認可和業界影響,引導科學研究從重視數量走向重視質量和貢獻。根據科研成果的性質建立分類評價機制,更加側重對基礎類研究成果的理論獨創性和學術前沿性的評價,對應用類研究成果的技術突破性和行業貢獻度的評價,對咨詢類研究成果的決策支撐性和社會影響力的評價。

二十五、構建兩大公共實驗平台。實行“統管共用”,構建校級公共實驗平台,将分析測試中心建成通用型、覆蓋多學科的貴重分析測試儀器共享平台,将實驗動物中心建成高端動物實驗公共服務平台;實行“專管共用”,構建學科群儀器設備公共平台,提高儀器使用效率,助力學科群抱團發展。

二十六、建立貴重儀器設備共享評價機制。對單價30萬元以上統一加入學校共享平台的貴重儀器設備進行績效管理,實行資源有償使用,設立共享績效基金,建立績效評價機制。

二十七、實施領導幹部問責制與任期目标責任制。實行“職務清單”制度,厘清領導班子及成員崗位職責,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擔當意識,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實行任期目标責任制,對照高水平大學建設的要求提出具體的指标性目标與時間要求,強化對領導班子的任期目标管理。實行科學有效的考核,對表現優秀的領導班子予以重獎,對考核排名後10%的領導班子第一年警示整改,對整改後第二年考核仍然排名後10%的領導班子進行動态調整。

二十八、探索試行職員制與幹部輪崗交流制度。積極探索試行職員制,暢通黨政管理幹部職業發展通道。采取挂職鍛煉、院長助理、國内調研、海内外培訓等方式,提升中青年管理幹部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實施輪崗交流,積極探索“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左能右”的幹部流轉機制。加強校部機關幹部的院系工作經驗,鼓勵學校機關部處不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逐步從學院現有行政人員中選拔;同時,建立機關科級幹部的定期輪崗交流機制,逐步實行機關部門間、機關與學院間、校區間幹部的定期輪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