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七大: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

發布時間: 2021-05-08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走進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第一眼望見的就是中央大禮堂。古樸大氣的禮堂頂端,鮮紅的黨旗迎風飄揚。

步入禮堂,主席台上方“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題字呈拱形排列,後牆上“同心同德”四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禮堂兩側牆上張貼着“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等标語,六個“V”形的旗座象征革命必然勝利。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

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講解員向調研組介紹說:“現在禮堂的内部正是按照當年七大會場的原貌布置的,‘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同心同德’等正是對那次大會的最好寫照,這次大會也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時隔76年,站在禮堂中間,耳畔仿佛聽到七大代表們的铿锵腳步聲……

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新華社記者張博文/攝

 

多次延期

七大的召開,經過了長期的準備,有過多次籌備又一再延期。從1928年黨的六大到1945年召開七大,其間相隔17年。

1944年5月,整風運動進入總結階段,全黨思想空前統一。5月10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立即着手召開七大的各方面準備工作。會議還決定,七大召開前在5月20日左右召開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七大的準備等事項。一再延期的七大,終于确定下來。

七大的一次次籌劃,又一次次延期,見證了我們黨如何從生死危機關頭尋路而出,見證了我們黨如何在民族存亡的關頭力挽狂瀾,見證了我們黨如何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不斷地走向成熟和團結統一。

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六屆七中全會

通過關于七大的準備等事項是黨中央賦予六屆七中全會的主要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起草“曆史決議”。

從黨的六大一路走來,經過艱難曲折,黨的力量有了很大的發展,毛澤東同志在抗戰時期以及在此之前撰寫的大量文章和中央發布的許多文件,已經對黨的曆史經驗從各個方面進行了總結。特别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逐步形成和整風運動的成功,使全黨的思想、政治和組織狀況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全黨團結、統一的氣氛下,起草曆史決議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

最早的“決議”草案稿是任弼時同志在1944年5月寫成的,題目是《檢讨關于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期間中央領導路線問題的決議(草案)》。它以1941年毛澤東同志起草的《曆史問題草案》為藍本,主體部分的内容基本相同,同時又反映了1943年“九月會議”以來的新認識。該草案稿之後經過了多次征求意見和修改。

毛澤東同志一直高度重視這個決議的起草,1945年春,他在之前修改稿的基礎上,前後作了七次修改。正是在第一次修改中,毛澤東将題目确定為《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

對于決議的起草和修改經過,毛澤東同志曾特别講到過:“我們現在學會了謹慎這一條。搞了一個曆史決議案,三番五次,多少對眼睛看,單是中央委員會幾十對眼睛看還不行,七看八看看不出許多問題來,而經過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許多問題來了。”

《曆史決議》總結建黨以來,特别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曆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傑出貢獻,肯定了确立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的重大意義。《曆史決議》的通過,為七大的勝利召開創造了充分的思想條件。

本來,按照原定的議程,《曆史決議》應提交七大讨論和通過。但為了使七大能夠集中精力、同心同德地讨論當時的政治、軍事等重大問題,在3月31日開會時,決定《曆史決議》改由六屆七中全會讨論通過。這樣,在4月20日召開的六屆七中全會最後一次會議上,《曆史決議》原則通過,個别的修改委托給七大以後的中央去采納修改。

從1944年5月21日開始,到1945年4月20日結束,六屆七中全會斷斷續續開了11個月,遠遠超出原計劃的兩個月會期。全會讨論了七大的各項準備工作,讨論通過了準備提交七大的各項報告和文件。

至此,七大召開完成了準備工作。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七大大會主席台上(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七大勝利召開

1945年4月23日,黨的七大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隆重開幕。

這座風格别具的禮堂是我們黨為迎接七大而自己動手修建的。講解員介紹說,七大會址的選擇以及禮堂的籌建,最早從1939年就開始進行了。當時為了保證開會時的安全和保密,中央曾勘選過幾次會址,安塞李家塔和棗園後溝這兩個地方都先後被考慮過。後來随着七大的不斷延期,經過綜合考慮,會址定在了中共中央所在地的楊家嶺,并在楊家嶺修建了中央大禮堂。

23日下午,雄壯的《國際歌》聲響起,任弼時宣布:“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

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毛澤東同志緻開幕詞,言簡意赅,吸引住了全場的代表。他說:“在中國人民面前擺着兩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我們的任務不是别的,就是放手發動群衆,壯大人民力量,團結全國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我們黨領導之下,為着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這篇開幕詞,後來以《兩個中國之命運》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

第二天,毛澤東同志向大會提交了《論聯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報告指出:“目前的國際國内形勢,對中國人民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如果我們能夠團結全國人民,努力奮鬥,并給以适當的指導,我們就能夠勝利。”毛澤東同志曾說,報告中雖然沒有明确地講出國際國内“人心向我”的結論,但是寫出了“這股神氣,我們要準備迎接勝利”。

《論聯合政府》被印成小冊子廣泛散發,不僅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産生巨大影響,在大後方也引起轟動。這本小冊子在重慶發行了三萬冊,“有人接到後一夜未睡覺,一直看完”。同期正在參加國民黨六大的有些代表看了後也稱贊:“共産黨說的頭頭是道,有辦法。”

同一天,毛澤東同志向大會作了口頭報告。他從書面報告的内容中提出三個問題,更充分地展開論說。這三個問題是:路線問題;政策方面的幾個問題;黨内的幾個問題。報告的最後,毛澤東同志充滿革命激情地說:“我們共産黨現在是一個很大的黨,一個二十四年來有了很多經驗的黨,一個準備勝利的黨。我們要在全國勝利,我們有這個志向。全黨要團結起來,為全國人民解放而奮鬥!”

之後的會議中,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的發言。

七大共舉行了21次全體會議,是黨的曆史上舉行全體會議最多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各代表團和小組多次召開會議,就各項報告内容展開熱烈讨論,一緻通過關于政治、軍事、組織方面的報告,通過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和新的黨章。

6月19日,黨的七屆一中全會選舉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同時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人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在我黨曆史上稱為“五大書記”。此次會議還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以此為标志,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正式形成。

毛澤東、朱德在七大大會主席台上(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确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确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七大的曆史性貢獻。

七大黨章規定: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

“為什麼要提毛澤東思想?有這個需要。如果中國共産黨不提毛澤東思想,很難在全黨形成思想上的統一。”胡喬木同志曾中肯地評論道。

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的形成,經曆了一個過程。在七大之前,曾出現過“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等概括。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國共産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與此同時,劉少奇号召全黨“用毛澤東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等等。

七大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内容,這就是:毛澤東同志關于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于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戰争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于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中國共産黨自己的革命道路的象征。毛澤東思想是接受了以往的經驗教訓,經曆了無數艱難困苦和迂回曲折的探索後才形成的。

劉少奇同志曾指出:“我們黨和許多黨員,曾經因為理論上的準備不夠,因而在工作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頭,走了不少的不必要的彎路。但現在已經由于毛澤東同志的艱巨工作和天才創造,為我們黨和中國人民在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這就要極大地增強我們黨和中國人民的信心和戰鬥力量,極大地加速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

确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反映了我們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反映了黨的理論水平的極大提高,标志着我們黨獨立自主進行理論創造,形成了适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理論,實現了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曆史飛躍。

 

全黨空前團結和統一

七大是中國共産黨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七大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曆史經驗,制定了正确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内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别是黨的高級幹部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進一步科學系統全面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七大為黨領導人民去争取抗日戰争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基礎。

在4月21日召開的七大預備會議上,毛澤東同志說明七大的方針是:“團結一緻,争取勝利。”他滿懷深情地對大家說: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的二十四年中,“嘗盡了艱難困苦,轟轟烈烈,英勇奮鬥”。“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産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幹這樣的大事”。他在總結黨的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指出:大會的眼睛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我們現在還沒有勝利,前面還有困難,必須謹慎謙虛,不要驕傲急躁,全黨要加強團結。

七大代表名錄石碑

曆史證明,我們黨實現了七大讓全黨加強團結的目标。七大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而載入史冊。

6月11日,七大舉行閉幕會。在熱烈的掌聲中,毛澤東同志代表黨中央緻閉幕詞。他高度評價七大的曆史作用,說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号召全黨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全國人民一起,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

他講到:“大會閉幕以後,很多同志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個戰場。同志們到各地區,要宣傳大會的路線,并經過全黨同志向人民作廣泛的解釋。我們宣傳大會的路線,就是要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建立一個信心,即革命一定要勝利。”

這篇講話,後來以《愚公移山》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

七大之後,全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團結一緻,英勇奮鬥,短短幾年就奪取了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今天,在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定在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上,從勝利不斷走向更大的勝利!

來源:求是網

策劃:張建平

制作:韓 辰

審核:宋維強

監制:張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