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的交彙處,有一個名叫西柏坡的小山村。對于這個小山村而言,1948年5月27日是永遠值得銘記的一天。
西柏坡
這一天,毛澤東乘車到達西柏坡,至此,黨中央完成了從陝北到西柏坡的轉移。西柏坡這個小山村成為全國革命的領導中心,從這天起,它見證了中國革命史上最具曆史意義的篇章。
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
作為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毛主席和黨中央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了決定解放戰争走向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因而,西柏坡有“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中國命運定于此村”的贊譽。
中央機關在西柏坡的分布圖
“西柏坡精神”也誕生于此。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教授王玉平解讀道:“‘西柏坡精神’内涵非常豐富。我們可以将其概括為‘兩個敢于’‘兩個一切’‘兩個善于’‘兩個務必’——‘敢于鬥争、敢于勝利’的徹底革命精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民為本精神;‘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善于建立一個新世界’的立國興邦精神;‘務必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務必艱苦奮鬥’的趕考精神。”
紅星新聞
理想的總指揮所
“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
河北省平山縣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縣内河流衆多,其中以“滹沱河”最為出名。滹沱河以北的西柏坡一帶更是灘地肥美,稻麥兩熟,曾被聶榮臻元帥譽為“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
歲月悠悠,暖風輕撫西柏坡,又是一個春天,一樹一樹的紫桐花開得正豔。
航拍西柏坡革命聖地紀念碑
西柏坡紀念館距離平山縣城約1小時車程。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西柏坡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2000多件,其中一級品8類15件。紀念館輔助陳列,通過文物、文獻、圖片、資料,系統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領袖們在西柏坡期間的革命實踐活動。
“西柏坡東臨華北平原,西靠太行山脈,進可攻退可守,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這一帶地理位置優越、物産豐富,再加上群衆基礎好,毛主席曾稱贊西柏坡是個理想的總指揮所。”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王璠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西柏坡紀念館電報牆
據王璠介紹,西柏坡所在的平山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這裡的黨建工作做得很好,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中國共産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早在七七事變之後,聶榮臻元帥就率領八路軍115師一部開辟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西柏坡所在的平山縣就位于根據地南部。
同時,自古“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抗日戰争時期,僅有25萬人口的平山縣,有9萬人積極參軍參戰,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戰鬥集體。1939年5月聶榮臻發布通令,嘉勉“平山團”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是“捍衛民族、捍衛邊區和捍衛家鄉的優秀的平山子弟兵”——這是“子弟兵”一詞首次用于稱呼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
西柏坡紀念館雕像
據了解,平山縣還是“白毛女”的故鄉。1940年前後,平山縣天桂山一帶流傳着一個“白毛仙姑”的故事,後來,這個民間故事被寫成小說《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著名歌劇《白毛女》,深受歡迎,并成為一代經典名作。1947年3月31日,當劉少奇和朱德離開他們生活戰鬥10多個年頭的陝北,帶領中央工委去尋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腳點的時候,毛主席說了一句話:“你們到白毛女的故鄉去吧。”
土坯房裡誕生宏偉藍圖
兩個“敢于”書寫徹底革命精神
當年,毛主席和黨中央在西柏坡停留了10個月,期間運籌帷幄,指揮了決定解放戰争走向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西柏坡精神”正是誕生于這段特殊的革命曆史時期。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有一間面積不過幾十平方米的簡陋土坯房,屋裡沒有擴音設備,座椅從四處拼湊借來,高低不齊……這就是中國共産黨七屆二中全會會址。72年前,正是在這間簡陋的土坯房裡,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集體親手繪制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
各地遊客在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參觀
1949年3月,在這間幾十平方米的會議室内,毛澤東主席面對即将執政的中國共産黨人,諄諄告誡道:“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這個勝利将沖破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奪取這個勝利,已經是不要很久的時間和不要花費很大的氣力了;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的氣力的事情……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内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場全景。西柏坡紀念館提供
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教授王玉平表示:“‘西柏坡精神’内涵非常豐富。我們可以将其概括為‘兩個敢于’‘兩個一切’‘兩個善于’‘兩個務必’。也就是說,‘敢于鬥争、敢于勝利’的徹底革命精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民為本精神;‘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善于建立一個新世界’的立國興邦精神;‘務必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務必艱苦奮鬥’的趕考精神。”
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舊址
由于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黨中央隻能圍坐在毛主席前院的磨盤前商讨前線的戰争局勢。周恩來曾風趣地說:“我們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争。這個指揮部一不發槍,二不發糧,三不發人,就是每天往前線發電報,就把國民黨蔣介石打敗了。”
毛澤東、周恩來在西柏坡研究作戰方針。西柏坡紀念館提供
在談到“兩個敢于”時,王玉平表示,西柏坡時期的主旋律就是作戰,毛主席和黨中央在西柏坡一共指揮了24場戰役。這個過程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敢于鬥争、敢于勝利”的徹底革命精神。當時敵我力量對比非常懸殊,敢不敢打、能不能打勝就成了一個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當時毛主席提出“我們不但必須打敗蔣介石,而且能夠打敗他”,為全黨全軍樹立了一種敢打必勝的決心和勇氣。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
兩個“一切”的以人為本精神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人為本精神是西柏坡精神非常重要的内涵之一。
有專家學者曾撰文指出,西柏坡時期,如何打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取得革命最後勝利,是當時的“曆史之問”。面對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毛澤東同志明确指出“革命要依靠人民群衆”。解決土地問題,滿足廣大農民的利益需求,成為“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在當時最重要的體現。
這一時期,中國共産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将農民群衆最為關心的土地問題提到戰略高度,在解放區進行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滿足了農民獲得土地這個最根本的利益需求。開展“土地還家”,廣大農民全力參軍參戰、支援前線。
河北阜平縣易家莊農民在牆上書寫《中國土地法大綱》。西柏坡紀念館提供
據統計,在淮海戰役中,淮海兒女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轉運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他們不止是運輸隊,還是擔架隊、衛生隊、預備役部隊,國民黨的80萬軍隊需要對抗的遠遠不止中野和華野的60萬大軍。據1949年1月3日《中原日報》刊載:新安縣翻身農民于書堂老人,年近7旬,他讓兩個兒子把自己準備做棺木的圓木鋸成四方的枕木,擡着送到車站支援前線。
所以陳毅元帥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正是因為動員了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才使國民黨陷入了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
晉察冀軍區某部解放軍召開大會,擁護中國土地法大綱。西柏坡紀念館提供
“考試”仍在繼續
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
從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到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離開西柏坡,一共621天。
72年前的3月2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勝利閉幕的十天後,滹沱河畔陽光明媚。西柏坡村前屋後,10多輛大小汽車一字排開。這一天,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航拍西柏坡革命聖地紀念碑
從此,“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務必艱苦奮鬥”的趕考精神成為西柏坡精神重要的内涵。
在進京路上,毛主席跟周總理之間有過一場著名的“進京趕考”對話。毛主席意味深長地對周總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周總理回應道:“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主席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西柏坡“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群雕
在西柏坡紀念館,記者跟随講解員的腳步,在一塊展闆前久久駐足。紅色的底闆上用金色的大字寫着:“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作出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
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說:“這六條規定是中國共産黨人‘進京趕考’前定下的鐵規矩。黨的十八大以後,根據新形勢、新問題,中共中央出台了‘八項規定’,與西柏坡時期的‘六條規定’一脈相承,都體現了共産黨人不忘初心,不斷改進作風,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優良傳統。”
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五位偉人雕像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60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曆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
西柏坡紀念館前活動現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對于趕考精神,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文博館員南洋也有自己的認識。“趕考精神包含着中國共産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包含着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也包含着面對未來、居安思危的執政意識和态度。在新時代,我們必須要具有趕考精神和趕考意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必須答好每一份考卷。”
西柏坡旗幟雕塑
紅星新聞記者 羅天 攝影記者 王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