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黨史中的廣州擔當

發布時間: 2021-06-01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曆史是一個接力前行的過程,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擔當。中國共産黨一百年的曆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複興之路上堅實而厚重的腳印,離不開曆史椽筆的镌刻,在許多看似順理成章的輝煌和成就背後,實際上包含了曆史行動者無比艱辛的探索、追求和奮鬥。廣州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因其舉足輕重的曆史地位而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上熠熠生輝。翻開風雲激蕩的曆史篇章,以1840年鴉片戰争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史,在反帝反封建的鬥争中早期廣州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實現了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讓廣州成為最早成立共産黨早期組織的六個城市之一,在黨的創建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一筆。從1922年“中共廣東區委”成立,到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再到1949年“廣州全境解放”,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到“廣州起義創建蘇維埃政府”,從通往世界“南大門”,到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廣州既是百年黨史的一段曆史見證,又是一種精神的标簽,在黨的領導下,不畏艱險、勇于擔當、甘于奉獻,以實際行動表達堅定信念,不斷激發鬥争精神、增強鬥争本領,推動各項事業“出新出彩”。

  廣州作為民主革命策源地,擔負起早期黨組織創建的使命任務

  中國産生了共産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作為全國最早的地方黨組織之一,中國共産黨廣州早期組織在馬克思主義傳播、開創黨組織建設先河中起到積極作用。

  一方面,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廣州樣本”。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所處的獨特地理優勢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了較好的通道;而廣州“得風氣之先,便于開啟民智”的民風習俗及工人階級隊伍的不斷壯大也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呈現出自身特點。馬克思主義在廣州的傳播從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的理論宣傳,而是以一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式将馬克思主義傳播融入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其他群衆運動中,在廣州掀起研究和傳播熱潮。陳獨秀、楊匏安等早期共産黨人不僅通過撰寫、轉載、翻譯各種文章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還進行了反對無政府主義的論戰,批駁了各種錯誤的觀點和主張,肅清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障礙,同時創辦“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注音字母教導團”“俄語學校”等培養具有共産主義理論知識的人才,培養向廣大工農群衆進行革命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知識的宣傳員,“用以訓練工、農、婦、青運動的幹部”。廣州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極大地促進了廣大工人和農民階級覺悟的提升,從1920年10月至1921年3月,不到半年時間,就先後發動政治的或經濟的罷工達16次之多。這一時期,成為廣州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最有組織、最有成效的時期,教育和吸引了一大批先進分子逐步樹立了共産主義信仰,擴大了黨組織的思想和組織基礎,極大地鼓舞了整個華南地區的革命熱情。

  另一方面,創造了中國共産黨早期建設的多項“全國第一”。廣州在中國共産黨曆史上具有獨特地位。中共中央局曾經在廣州辦公,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廣州召開。廣東區委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管轄區域最廣、黨員人數最多、組織機構最健全的地方組織之一,大革命時期,積極在全省各地發展黨員,建立基層組織,建立第一個軍事機構——廣東區委軍事委員會,開創了在革命團體和軍事組織中開展政治工作的先河。1924年,成立第一個培養農民運動幹部學校——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1925年,設立了黨内第一個地方紀律檢查監督機構——中共廣東區委監察委員會;成立第一個全國性的工會領導機關——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第一個省級農民協會,召開第一次省級農民代表大會。1927年,建立第一個城市紅色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廣州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主要活動的重要地區,擔負起了中國革命和黨的建設“探路者”的作用。

  廣州作為國民革命的中心,擔負起初步認知革命規律的使命任務

  廣州是國民革命的中心,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革命鬥争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時還是中國共産黨探索革命道路的核心區域之一。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中國共産黨不但得到了革命曆練,而且對中國革命規律有了初步認知。

  一是初步論述關于“農民問題”的重大命題。1923年,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作出了關于農民問題的決議。1923年至1926年間,毛澤東曾三下廣州,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中國的基本國情,形成了關于農民問題的思想萌芽。在廣州期間,毛澤東撰寫發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兩篇重要文章明确提出“農民是中國無産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等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國民革命的反封建性質和發動農民鬥争的決定性意義。這兩篇文章後來收錄到《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成為我們黨關于國情認識和革命力量認知的綱領性文件。

  二是初步實踐關于“統一戰線”的重大命題。統一戰線工作是中國共産黨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以廣州為中心的大革命構成了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的第一次偉大實踐,正式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主要内容的國民革命統一戰線,把千百萬群衆組織到統一戰線中來,正确評價和認識中國各政黨派别和階級階層,提出了中國共産黨對待國民黨右派的理論和策略,明确了中國共産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階級性。

  三是初步提出關于“武裝鬥争”的重大命題。關于黨的革命武裝的開創,毛澤東指出:“從一九二四年參加黃埔軍事學校開始,已進到了新的階段,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了。”在革命實踐中,廣州地區黨組織最早建立了由黨直接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即鐵甲車隊,在廣東區委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形成了武裝反抗地主反革命武力的革命策略。這些實踐探索受到中國共産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度重視,“廣東”或“南方”等成為中國共産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各項決議案的高頻關鍵詞,并且圍繞相關經驗形成了更進一步的理論認知。

  四是初步探索關于“掌握政權”的重大命題。黨組織領導發動的省港大罷工是中國工人階級學習掌握政權的第一課,明确提出了“學習掌握政權”的口号,形成了通過黨團組織領導革命政權的體制架構,探索了政權機關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開創了中國共産黨廉政建設的先河。1927年廣州起義又進一步建立了城市蘇維埃政權,成為中國革命的新的、蘇維埃階段的一面旗幟,标志着中國無産階級及其同盟者開始用自己的力量和勇氣企圖推翻一切反動勢力而建立自己政權的一個新階段的到來。

  廣州作為連通世界的南大門,擔負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使命任務

  廣州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乃至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扼守着通往大洲大洋的海路咽喉,具有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其獨特的開放禀賦為新生的共和國沖破西方封鎖殺出了一條血路,打開了新中國與世界連接的“南大門”,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建設理論的探索作出了獨特貢獻。

  一是積極填補沿海工業建設短闆,服務全國工業建設。廣州是沿海城市,地處國防前線,很多工業建設都不把重點放在沿海。廣州市委号召工業系統幹部群衆以國家主人翁的精神加強工業建設,新建和擴建了諸如廣州化工廠、廣州鋼鐵廠以及流溪河水電站等一批較大型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企業,重工業和現代工業比重直線增長,制造工業發展迅速,輕工業逐步向華南輕紡工業基地邁進。在“一五”期間,廣州逐步明确了建設工業城市的戰略目标,填補了沿海工業的建設短闆,有力地支撐起全國工業建設大局。

  二是創辦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服務外經貿發展戰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通稱“廣交會”,不僅是定期的國際貿易的交易場所,而且是新中國對外政策的宣傳場所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對外窗口,還是新中國外交和港澳台工作的重要平台。自創辦以來,在新中國外貿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新中國外貿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前進腳步。

  三是打響價格“闖關”第一槍,服務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在改革開放初期,廣州開始了打破統購統銷、放開價格、開展流通體制改革,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奠定了基礎。1978年底,廣州率先放開部分水産市場,在全國同行中辦起第一間行欄貨棧——廣州河鮮貨棧,邁開了農副産品開放的第一步,開全國價格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的先河,打響了全國價格“闖關”第一槍,成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為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積累了條件。

  四是探索符合實際的建設道路,服務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州市廣大幹部群衆結合本地實際,在農村生産責任制、商業發展、僑務政策等方面總結了寶貴經驗,在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國家級新區等方面進行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這些“先行一步”的生動實踐和豐富經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提供了豐厚養料和素材。

  廣州作為綜合性門戶城市,擔負起“兩個重要窗口”的使命任務

  回首過去,無論是在苦難輝煌的革命年代,或是激情燃燒的建設時期,還是在波瀾壯闊的改革歲月,廣州依托區位之優、風氣之先、開放之利、體制之活,始終勇立潮頭、敢想會幹、主動擔當、大膽作為,擔當起了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展望未來,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廣州,必須自覺擔當起中國共産黨人的光榮和夢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堅毅永葆初心、以奮進诠釋信念、以實幹創造未來,謀劃好國際大都市建設“路線圖”,發揮好“兩個重要窗口”作用,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在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中勇當排頭兵。

  一是在實現民族偉大複興時代進程中錨定國際大都市的目标方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标。未來中國将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都需要“全球城市”的帶動。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進國際大都市建設,不在于規模有多大,關鍵是要承擔國家的責任和使命,積極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增強對全球高端要素資源集聚配置能力,提升廣州國際大都市綜合實力,為國家發展貢獻廣州力量。

  二是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景中把握“兩大作用三大功能”的定位。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标。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對标未來15年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目标來審視新時代廣州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的定位,就會發現,這些功能定位的發揮是以城市活力和社會活力的激發為基礎的,需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回應群衆關切,注重人居環境改善,以高品質人居環境為目标,鞏固和提升城市地位,以此提升與世界連接的水平,更好夯實功能定位發揮的基礎。

  三是在推動全球化的發展大勢中提升廣州全面開放的戰略格局。改革開放以來,順應發展大勢,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捍衛者和貢獻者。在推動市場開放、政策開放、制度開放、經濟開放等方面,廣州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要進一步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并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打造更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功能,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以便進入全球城市網絡中流轉配置人才、資金和技術資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赢得機遇、赢得主動、赢得優勢,進而提升城市國際競争力。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印記,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中國共産黨在長期奮鬥曆程中創造了很多精神,成為推動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深深融入中國共産黨人和民族的血脈與靈魂中。廣州憑借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精神擔當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廣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将繼續自覺擔當起中國共産黨人的光榮和夢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從曆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曆史規律,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信心和動力,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偉業。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研究員,廣州黨建研究基地主任)【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