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指出要“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着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關系到黨能否在新時代更好地帶領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黨的十九大把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并擺在首位,明确了政治建設在新時代黨的建設中的戰略定位,抓住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性問題。”互聯網技術對經濟社會影響巨大,廣泛滲透在人民生産生活之中,“網絡空間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發展基礎之上,逐漸形成的人們交往活動的虛拟空間”。在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要高度重視互聯網帶來的黨的政治建設變化,隻有及時發現網絡空間中黨的政治建設問題,并采取針對性對策,才能不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增強黨的政治力量,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一、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問題的表現
“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根本要求。”黨的政治建設主要包括維護黨的政治領導、嚴肅黨内政治生活、堅持黨的政治制度、提高黨的政治能力等。在網絡空間中,黨的政治建設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黨的政治領導地位受到沖擊
“在信息社會的沖擊下,傳統的控制型權力結構分崩離析,由分散化的權力結構所替代。”網絡空間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力量展開了權力争奪,個體與群體的組合方式在不斷變化,從而也持續地創造出新的權力主體。不同主體占有的社會資源不同,吸收的社會成員不同,從事的社會活動不同,産生的政治影響不同。
一是對政治立場方向的影響。政治立場體現政黨性質。中國共産黨人必須要堅守政治立場,才能凝心聚力,發揮出最大團結力量。但是,網絡空間中政治思潮多樣、多元、多變,通過不同的網絡技術手段渠道滲透傳播,尤其對不同個體思想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逐漸消解黨的政治立場的堅定性和統一性。網絡空間中不同的政治群體,也在不斷傳播自己的政治觀念,帶來政治威脅。
二是對政治原則路線的影響。中國共産黨的政治原則和路線方針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維護共産黨的發展道路實質上就是捍衛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網絡空間中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态基于各國實際情況,在不同人群中傳播擴散,産生不同的社會影響。在互聯網傳播政治路線的過程中,基于政治利益考量,不同主體會對之進行不同的解讀和轉換,甚至會曲解、反諷和醜化,從而帶來不良的政治後果。
三是對集中統一領導的影響。在複雜多變的全球化背景下,集中統一的政治領導對于統一全黨意志、凝聚全黨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作用。“随着互聯網快速發展,包括新媒體從業人員和網絡‘意見領袖’在内的網絡人士大量湧現”,網絡空間中無邊界的信息流動帶來異質化思想的沖擊力越來越大,導緻一些網民對領導權力的合法性、領導人物的權威性、領導方式的合理性等産生質疑,對此需要基于網絡空間設計政治領導機制,防止網絡政治領導權旁落。
(二)黨内政治生活形态發生轉變
黨内政治生活關系的建構對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有着基礎性作用。黨章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内外群衆監督。黨的領導幹部還必須參加黨委、黨組的民主生活會。”
在網絡空間中,組織形态發生了變化,虛拟社會關系代替了現實社會交往,符号化的主體表達代替了直接的政治交流,政治主體交往空間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地理時空限制,可以在不同的網絡組織之間進行話語轉換,而且由于網絡空間中的技術中介性特質,政治主體之間的交流顯現出隐蔽性、複雜性和交叉性,由于組織生活形式的變化,原有的組織運行機制也發生變革,組織體系中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交流越來越多,而且随時會與其他社會組織産生信息溝通,對黨的不同層級組織領導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組織生活必須适應網絡空間組織的立體化、多元化、視覺化的表現形式,适時進行組織創新,不斷改進網絡政治溝通效能。在網絡空間中,黨員幹部與群衆之間的生活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既能使黨員及時感知社會變化和群衆心聲,也可能導緻部分黨員幹部模糊自身的思想意識,忽略黨的組織原則,放棄示範帶頭作用,或者忽視網絡空間中的交流特性,放松對自己的網絡政治要求,甚至出現違背黨性原則的言行。
在黨内政治生活中,文化形态發生作用的方式是無形的,但影響卻是長期的。“發達國家通過網絡向受衆連續不斷地傳遞文化信息,将其意識形态、價值理念強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響受衆對其的感受和價值判斷。”網絡文化以其特有的具象化表征迥異于現實文化,網絡政治文化呈現交融和交鋒的特點,不同政治派别、理念、思潮、觀點等并存,彼此之間對抗和沖突幾率大大增加。黨内政治文化生态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文化沖擊,一些意志不堅定的黨員幹部可能會沉浸在網絡自由主義文化氛圍之中,被錯誤觀念所誘導,成為西方意識形态演變的思想俘虜。
(三)黨的政治制度建設需要加強
“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黨内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國共産黨通過民主集中制來吸納全黨的智慧力量,同時保證黨的決策效能,對黨和國家的發展起到政治保證作用。
但是,随着網絡技術的普及,黨在網絡空間中的民主集中制度在無形之中被逐漸改變,民主的範圍看似在不斷擴大,黨員個體的信息自由在不斷擴張,個體可能通過網絡技術獲取瞬時的信息資訊,政治視野不斷拓寬,思維能力不斷增強,但是網絡空間民主卻可能遭遇“信息陷阱”,即個體獲得的繁雜信息越多,政治信仰的堅定性越薄弱,對主流政治信息的懷疑批判性越突出,出現“群體極化”現象。“在商業化的網絡空間中,真實的民意和公民參與所诠釋的民主有可能被無所不在的商業利益侵蝕和封殺。此外,網上惡搞、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情緒化和非理性行為也容易導緻網絡民主走向反面”,逐漸瓦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優勢。
同時,網絡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為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提供了生存空間。“移動互聯網使人的社交關系更為複雜多樣,呈現出‘缺席的在場’與‘在場的缺席’兩種并存狀态。”以微信為代表的網絡工具更是為“圈子文化”提供了技術基礎,個體可以在微信空間中構建起符合自身利益的群體交往,從而将圈子利益和整體利益區分開來,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為兩面派和兩面人提供技術支撐,對黨的執政根基形成了一定的威脅。網絡空間中部分黨員幹部忽視自身的政治角色和政治定位,難以通過政治制度加強政治修養,黨内“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民主評議的制度環境發生改變,政治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難以發揮作用,也就更加突出了加強網絡空間黨内政治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四)黨的政治能力水平要求提升
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中國共産黨的政治能力水平要求各不相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衆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在網絡空間環境中,黨的政治信念遇到的挑戰越來越多,既有虛拟技術帶來的政治風險,也有利益分化帶來的政治意識碰撞,還有文化交融帶來的思想觀念的交集以及社會扁平化帶來的不同階層訴求的表達,對黨把握方向、大勢、全局的能力以及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範政治風險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在政治責任擔當上,網絡空間主體是以不同符号作為身份表達的,無形之中降低了政治主體的自律要求,加大了追責的成本和概率。網絡空間中如何堅定黨員幹部的政治理想,提升政治素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在政治能力曆練上,信息技術變化速度迅捷,不可能一勞永逸地進行能力培養,需要強化黨員幹部的自我激勵和自我提升能力。如何促使黨員幹部了解網絡信息的傳播規律、網絡輿論的變化規律、網絡思潮的發展規律,能夠因時而變、因勢而行,适時轉化矛盾、化解沖突,成為網絡執政的行家裡手,這些都值得深入探索。
第三,在政治紀律約束上,網絡空間中黨員幹部的活動範圍大大增加,社會交往領域大大拓寬,可以随時随地與國内外政治派别、勢力接觸,無形之中加大了違反政治紀律的風險。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社交媒體的運用幾乎滲透在所有工作生活之中,黨員幹部無法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分割開來,既有保持自身政治定力、抵禦政治誘惑的考驗,也有維護黨員政治形象、體現政治作風的考驗。網絡空間中的社會交往表達範式呈現出碎片化、感性化、娛樂化傾向,理性化語言傳播效率大大降低,黨員幹部需要在網絡空間中加強與群衆的聯系,學會走網絡群衆路線,深刻認知網絡互動的特點和趨勢,不斷改進自身的網絡溝通能力水平。
二、造成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問題的原因
為什麼在網絡空間中黨的政治建設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網絡思想層面的,也有政治層面和經濟層面的,還有意識形态方面的。
(一)網絡錯誤思潮推動
網絡空間出現的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極易按照不同的利益和訴求聚集起來,進而壯大聲勢,擴大影響。
一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指“把個人利益絕對化,一切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思想。它是私有制經濟在人們觀念中的反映”。網絡空間中信息流動的全球化,無形之中推動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流行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解體。在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網絡空間,個體通過網絡獲得在現實社會難以發揮的傳播力量,不斷喚醒自己的主體意識和利益訴求。可以說,個人主義利用網絡技術獲得了滋生的溫床和載體,同時還會在網絡空間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二是分散主義。“分散主義是一種各自為政的思想和行為,它隻要自由不要紀律、隻想獨立行動而不顧整體協同,是個人主義的極端表現形式,本質上是無政府主義。”分散主義破壞黨的集中領導,損害黨内團結統一,影響黨的政治形象。在網絡空間中,分散主義以社交媒體為手段逐漸呈現出來,比較典型的是圈子文化——微信、微博、QQ等都在圈子文化塑造中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圈子文化事實上就是以小集團利益、價值和追求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群體文化。“圈子文化是破壞黨内政治生态的頑疾,危害不容小觑。”網絡空間的圈子文化更具隐蔽性、随機化和複雜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突破了黨的紀律和規矩的要求,依賴于不同的“潛規則”運行,給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帶來危害和沖擊,逐漸侵蝕黨的政治建設,導緻黨内關系的庸俗化,破壞黨内政治生态。
三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具體表現是:一團和氣,放任自流,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無組織無紀律,不關心群衆疾苦,個人利益第一等”。自由主義是一種資本主義政治思潮,在互聯網技術助力下得以不斷擴散變種。網絡空間的自由主義思潮與個人主義密不可分,它以個人主義為基礎,并在不同網絡領域中體現出來,對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危害極大。對于網絡空間中反黨、反馬克思主義的言論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加入其中,發表不當言論,破壞黨的網絡政治形象,或者對于網絡空間中人民群衆反映的呼聲置之不理,解決問題毫無作為,我行我素,不能有效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都是網絡自由主義的表現。
(二)網絡政治影響擴大
在網絡空間中,互聯網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技術邏輯對于政治主體關系和活動變化産生決定性影響。
一是網絡政治關系。網絡技術建構起來的社會空間中,所有的政治關系都離不開技術推動,技術變化會帶來政治生活的變化。尤其是政黨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渠道大大拓展,技術将個人時間與工作時間緊密結合起來,打破了時空界限,大大提升了政治效能,同時也模糊了政治界限。政治關系之間的交叉融合度不斷增加,不同性質的政黨競争範圍不斷擴大,“互聯網的潛能使以前被邊緣化的或是新的黨派出現并與老黨派展開競争,也可能有助于無黨派甚至反黨派的政治運動”。而且,互聯網技術也在政黨與個人之間關系建構上産生革命性的沖擊,政黨通過社交媒體可以傳遞自己的政治信息,個體也可以直接在網絡空間中全面了解政黨主張,并通過社交工具進行支持或反對,形成網絡輿論效應,帶來新的政治變化。
二是網絡政治動員。網絡空間中黨的政治建設需要加強政治活動,尤其是網絡政治動員能夠不斷強化黨的政治凝聚力和吸引力。網絡政治動員是指政治主體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政治活動,實現政治目的的過程。“自發性網絡政治動員與政府網絡政治動員呈現出明顯的非對稱狀态。”在網絡空間中,不同政黨的政治動員效果差異明顯,既有政黨自身實力的影響,也與政黨适應網絡技術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有關。中國共産黨在現實社會中具有嚴密的組織動員機制和豐富的政治動員經驗,在網絡空間的政治動員中,同樣需要進行探索和嘗試,逐步建立适應自身政治目标的網絡動員機制。
三是網絡政治生态。“網絡政治生态是網絡空間範圍内,網絡政治主體及其環境之間形成的結構功能關系。”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離不開政治生态環境,不同的政治生态需要不同的政治建設舉措。在網絡政治生态系統中,政治主體在不同的環節發揮自己的價值作用。一方面,政治運行機制更加公開透明,無數個體通過互聯網對政治機構和政府人員進行網絡民主監督,從一定意義上促進黨的政治公信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政治議題的随機性和個性化色彩越來越明顯,多樣化的政治議題在不知不覺中催生政治極化現象,誘導網絡輿論偏向,不利于開展黨的政治建設。
(三)網絡利益結構變化
“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會的物質基礎。”在網絡空間中,不同的社會群體都在搜尋能夠擴大自身利益的機會,推動網絡社會結構變化。
一是利益主體。在網絡空間中,利益主體的複雜性大大增加。伴随信息技術進步而發展的網絡産業,極大地豐富了利益主體内涵,擴大了利益主體範圍。随着網絡技術與傳統産業的融合進程不斷加快,加入網絡利益主體的産業人群數量加速增長,逐步促成了網絡虛拟市場的繁榮。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網絡空間中的違法犯罪行為随之出現,帶來的巨額利潤刺激着資本投入。也就是說,網絡空間利益主體的兩面性特征明顯,既有積極促進社會發展的商業主體,也有破壞社會秩序的違法主體。不同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帶來政治主體和政治建設的變化。
二是利益邏輯。網絡空間中的利益邏輯體現的流量化、平台化、整合化趨勢越來越突出。網絡空間中流量決定着社會影響,決定着市場關注度,也決定着利益來源途徑。網絡空間中的平台效應越來越突出,要想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體現自己的利益價值,必須要塑造社會知名度高的網絡平台或網絡品牌,盡量減少網絡流通中的信息損耗,保證利益渠道暢通。網絡技術的滲透性決定着利益整合性越來越強,不同的利益主體可能在網絡空間中跨界合作,進行網絡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網絡利益格局變動。利益格局的變化預示着政治基礎的變革,促進政治建設生态改變。
三是利益風險。網絡空間的虛拟性增加了利益沖突性和不确定性。從利益沖突來說,不同利益訴求之間的矛盾激化,信息的透明化促使網絡空間中的利益競争更加明顯,網絡利益主體要在利益沖突中尋找機遇,需要利用多重途徑方式,甚至可能突破政治和道德底線。網絡空間中利益風險的隐蔽性和擴散性尤為突出,技術、信息、市場、管理、制度等都會從不同層面帶來風險挑戰。網絡政治風險也會與利益風險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改變黨的政治建設要求。
(四)網絡意識形态對抗
“互聯網是意識形态工作的主戰場、最前沿。”網絡空間中意識形态交融、交互、交鋒的現象層出不窮,既有顯性的意識形态沖突,也有隐性的意識形态滲透。不同性質的意識形态對網絡話語權的争奪從來沒有停止,充斥在網絡空間不同領域之中。
一是國内外意識形态。“從戰略上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信息強勢’和‘網絡霸主’地位,以互聯網為媒介和渠道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推銷自己的意識形态。”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态,始終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适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但是,網絡空間中西方國家企圖用新自由主義等意識形态來颠覆馬克思主義,方式多樣,手段多變,既會大張旗鼓地鼓吹西方意識形态的理論學說,也會滲透在以網絡影視、遊戲等載體的文化産品之中,通過推銷西方的名詞概念、消費導向、文藝器物、生活方式等争奪意識形态陣地。
二是黨内外意識形态。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态不僅有中國共産黨提倡的主流意識形态,同樣存在着多種非主流意識形态,如曆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文化複古主義等。這些意識形态來源的複雜性,也會對主流意識形态形成不可忽視的挑戰。曆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空間影響廣泛,通過重新解讀曆史等手段,否定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合法性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由于它們往往打着學術研究的旗号,極具欺騙性和蠱惑性,對擾亂社會思想、消解主流意識形态起到關鍵性作用。民粹主義意識形态在網絡空間中表現充分,打着“維護民衆利益”的旗号,迎合大衆情緒和意願,謀求政治關注和政治利益。民粹主義貌似追求民主,迷惑大衆,但由于沒有從長期的政治考量出發,反而可能損害國家利益。文化複古主義提倡回歸傳統文化,寄希望于以封建主義意識形态複興中華民族,實質上脫離了中國社會實際狀況,最終必然陷入表裡不一的失敗境遇。
三是網絡内外意識形态。網絡空間中的意識形态與現實意識形态之間交流頻繁,彼此聯動,形成新型意識形态格局,推動意識形态領域發展。“由數字技術、影視媒體和互聯網推動的視覺文化,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替代文字文化的統治地位。”網絡空間中的技術發展促進了意識形态感性表達的興起,就是通過表情包、動漫、遊戲、視頻、直播等來呈現不同意識形态的思想觀念,改變現實意識形态理性傳播路徑,從而将意識形态對抗形式擴大化。
三、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問題的應對
網絡空間中黨的政治建設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并且随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改變表現形式,需要切實強化解決對策,凝聚政治力量,實現政治目标。
(一)規範黨員網絡政治言行
在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黨員幹部的言行規範問題。“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有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難以抵禦各種腐朽錯誤思想的侵蝕,表現為網絡空間中的言行與現實言行不一,在公開正式場合擁護黨的政治路線方針政策,在網絡私人社會交往中發牢騷、說怪話,甚至攻擊黨的領導地位等,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加強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需要從三個方面規範網絡政治言行。
一是加強網絡政治言行培訓。在網絡空間中,“現實本身(亦即人們的物質與象征存在)完全陷入且浸淫于虛拟意象的情境之中,那是個‘假裝’的世界,在其中表象不僅出現于屏幕之中以便溝通經驗,表象本身便成為經驗”。部分黨員幹部難以适應互聯網傳播帶來的巨大變革,不能适時提升網絡認知能力和水平,造成信息上的滞後和工作上的被動。要提升黨員幹部的網絡政治素養,需要切實加強網絡教育培訓,既要及時培訓網絡前沿技術,掌握最新網絡信息傳播手段,熟悉網絡運行機制,也要不斷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培訓内容,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黨員幹部的頭腦,增強政治敏感度和鑒别力,築牢政治思想防線,抵禦網絡空間中錯誤社會思潮的腐蝕誘惑。
二是網絡政治紀律法規。中國共産黨作為執政黨,黨員幹部要想獲得人民真心支持和擁護,就必須言行一緻,表裡如一。網絡空間黨員幹部的政治言行接受法律和黨紀黨規約束既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需要,也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要求。規範黨員幹部的網絡政治言行,既需要及時根據網絡技術發展,不斷創新黨紀黨規,加強對網絡政治法規的研究,避免短期效應,形成長效機制,還要注重提升黨員幹部聯系實際,進行網絡空間創造性工作的能力,切實增強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凝聚力和戰鬥力。
三是完善網絡政治言行監督。“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發揮輿論監督包括互聯網監督作用。”黨員幹部的網絡政治言行随時可能成為導火索,引發不同程度的政治事件,需要接受紀檢機關、媒體輿論、社會大衆等不同方面的監督約束。隻有将黨員幹部的網絡政治言行納入監督體系之中,才能促進黨員幹部加強網絡自律,切實發揮出言行示範作用,帶動網絡政治生态的轉變。
(二)強化網絡政治内容建設
網絡空間中的政治主體要想得到更多的政治關注,必須要不斷地進行政治内容輸出和轉化,轉變網絡政治環境。
一是規制資本導向。黨的政治建設離不開利益導向,隻有有效地利用經濟手段,才能有效地加強政治建設,促進政治發展。網絡空間的信息流動在很大程度上被資本鉗制,服務于資本利益需求。凡是有利于資本增值的信息内容,就能夠加快流動,反之則可能被扼殺在萌芽之中。要恰當地運用多重方式在網絡空間中體現黨和國家的政治意志。不能放任資本主宰一切,既要發揮資本活力,又要控制資本的政治方向。黨和國家的主要政治網站和社交媒體要牢牢掌握在國有資本之中,避免資本股權稀釋帶來的政治話語權失控。
二是壯大政治聲音。當前網絡空間中消費主義和娛樂主義傾向盛行,能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大多是充斥着商業欲望和感性誘惑的信息資訊。在現實社會中難以呈現的“三俗”聲音借助網絡技術的聲光效應,吸引公衆眼球,甚至得到國外勢力的推波助瀾,實現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加強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不可能僅靠個别網絡載體發揮力量,必須要明确網絡空間的主流政治導向,占據網絡空間的主要傳播渠道,旗幟鮮明地展現黨的政治主張,要将體現政治意志作為網絡空間主體的政治任務。
三是轉化政治話語。政治内容的傳播需要有合适的話語表達形式,網絡空間的話語表達突出受衆需求,隻有從受衆心理出發,才能獲得最佳傳播效果。網絡政治話語既要堅定政治立場,也要适應網絡傳播規律,将注重宏觀叙事的理性論述轉化為微觀透視的感性表達,通過具象化的網絡傳播手段,創造出喜聞樂見的政治素材,激勵人民群衆自發地進行政治傳播,從而加速實現政治現代化目标。互聯網技術“賦予了網絡參與主體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平等,建構了一種自由表達的機制”。在網絡政治話語轉化中,要突出青年的政治需要,滿足青年政治期待,既要用正确的價值觀引導青年科學認識社會發展趨勢,也要充分調動青年的政治情感,動員其參與主流意識形态傳播。
(三)引導網絡政治輿論傾向
網絡政治輿論與黨的政治建設相輔相成,隻有構建良性政治互動機制,才能将網絡輿論轉化為推動政治建設的契機。“輿論場中的‘泛社會化’、‘倒逼’與‘越位’等輿論現象等對黨的輿論引導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戰。”任何現實問題都可能迅速在網絡輿論中發酵放大。在引導網絡政治輿論過程中,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強力量。
一是網絡政治輿論預案。網絡政治輿論與重要政治事件有着緊密聯系。根據政治事件的曆史影響,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網絡政治輿論應對方案,充分考慮重要曆史人物、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連鎖反應,并采取相應對策。在網絡政治輿論中,黨和國家重要曆史人物的政治評價經常會成為輿論起點,要對此進行預案準備,以防止輿論偏向。在處理網絡政治輿論事件中,要分門别類地對不同類型參與者進行心理分析和行為評估,既要有整體上的正面引導,更要有個性的差異化對待。網絡政治輿論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可能轉化為政治問題,要解決網絡政治輿論,必須要找到輿論成因和内在邏輯,防止誤判形勢,起到負面效果。
二是網絡輿論應急機制。網絡政治輿論的發生不可避免,而且可能循環往複,需要全方位調動資源,建立應急機制。從人員配備上,需要培養一支既有一定政治素養又能熟練運用網絡技術的骨幹隊伍,能夠第一時間進行正确輿論研判和分級處理,防止輿情誤判帶來事态擴大和矛盾激化。從部門配合上,需要調動多部門聯動合作,既要有擅長處理突發輿情事件的行政人員,也要有善于轉化矛盾沖突的公關專家,還要有長期從事輿論傳播研究的專家學者等,才能發揮應急輿論處理的綜合效應。從輿論引導上,要對輿論性質進行分類處理,通過多樣化的評估體系來對輿論演化進行适時監控,保證網絡政治輿論的可控性。
三是網絡輿論領導權。“要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态、黨管媒體,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台、辦新聞網站,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上立場堅定。”網絡政治輿論中的信息膨脹、技術控制、傳媒文化、語言傳播等都可能消解的主流意識形态影響力,強化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需要切實重視把握網絡政治輿論領導權。網絡空間權力呈現出知識化、分散化、個體化特征,掌握政治輿論領導權需要高度重視黨在網絡空間中的信息權威性,黨員幹部要親自示範,積極與群衆交流溝通,用真實詳盡的數據說服群衆,用親切易懂的網絡語言打動群衆,針對不同的受衆對象打造輿論矩陣,塑造輿論場景,獲得網絡民衆的理性認同和情感認同。
(四)發揮網絡政治治理功能
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是長期系統性工程,“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網絡空間的政治治理是按照既定的政治要求,對網絡空間的政治秩序進行規範協調,實現政治目标的過程。
一是政治治理的主體。網絡政治治理中黨和政府要及時将最新的政治成果傳遞到網絡空間之中,保證網絡意識形态的主導方向,不斷通過網絡技術聽取民衆呼聲,吸收民衆意見,溝通上下渠道,暢通表達路徑,将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歸納起來,加以綜合解決,才能發揮領導作用。網絡空間中的企業和個人需要明确自身的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既要能夠利用網絡技術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貢獻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也要在網絡社會活動中遵守法律法規,用實際行動體現政治責任。網絡空間中的社會群體組織形式多樣,不同的政治活動影響各不相同,“行業自治成為網絡社會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要将網絡空間主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并列起來,提高網絡空間政治治理的實效性。
二是政治治理的内容。網絡空間政治治理就是要加強和完善黨的網絡政治領導權,發揮調動網絡空間不同主體的活力,維護網絡政治主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政治發展道路,并且利用互聯網促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地制度化發展,在網絡空間中體現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政治優勢。網絡空間政治治理的關鍵是建立起黨和人民群衆之間的網絡信任關系,“長期共享信息的過程會使得人們建立基本的信任,這種信任極大降低了協商成本,增加了信息的生産效率”。所以,要逐步建立公開化、透明化、法治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切實滿足人民群衆在網絡空間中對信息質量的需求。
三是政治治理的路徑。網絡空間政治治理要堅持正确的方法論,突出問題導向,抓住群衆反映突出的熱點問題,強調網絡空間政治治理的系統性和協同性,以治促建,重在建設。網絡空間中話語權力争奪逐漸出現,影響到了黨和國家意識形态安全問題,要通過法治路徑來進行意識形态治理,實現網絡政治秩序的合理化運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要确保互聯網可管可控。”網絡空間黨的政治建設問題的出現和存在是長期性的,關系到信息化時代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深入研究其變化機理、影響因素和實踐對策,才能保證黨的政治建設方向和效果。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年第5期;作者:陳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