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在南海樓338會議室隆重舉行了人工智能與腦科學前沿論壇,活動圍繞“新質智能,腦啟領潮”這一主題展開,該次論壇的協辦單位為廣州智能工程研究會。本次論壇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進展,特别是腦與認知啟發的人工智能技術将如何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
此次論壇特邀了多位在人工智能與腦科學領域有着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包括華南理工大學俞祝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吳奇教授、華南理工大學蔡宏民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陽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周郭許教授和電子科技大學徐鵬教授。參加本次論壇的還有太阳集团1088vip院長李哲濤教授及30餘名師生,本次論壇由計算機科學系主任龍錦益主持。
論壇開幕,緻辭展望
論壇伊始,龍錦益介紹了此次論壇的意義初衷及特邀嘉賓,接着李哲濤院長緻歡迎辭。他首先對所有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對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學院發展的各界人士表達了衷心的感謝。然後回顧了學院的發展曆史,并強調學院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等高峰領域的學科布局,是學院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最後表達了對學院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殷切期望,希望通過此次論壇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學院在人工智能與腦科學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李哲濤教授緻歡迎辭
專家雲集,共話智能
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了精彩的主題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俞祝良教授以《稀疏貝葉斯學習在端到端腦電圖解碼中的應用》為題,介紹了如何利用稀疏貝葉斯學習算法提升腦電圖解碼的準确性與效率。
俞祝良教授進行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吳奇教授以《面向國防重大型号的空中加油關鍵技術研究》為題,介紹了如何利用先進的人機協同技術,提高空中加油任務的安全性和效率。
吳奇教授進行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蔡宏民教授以《多模态生成式AI助力腫瘤精準診療》為題,介紹了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腫瘤診療中的應用,展示了這一技術在提高診療精度和個性化治療方案中的巨大潛力。
蔡宏民教授進行報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陽教授以《面向重大腦疾病的腦機交互技術研究進展》為題,介紹了最新的腦機接口技術如何應用于重大腦疾病的治療,推動了腦科學與醫療技術的深度融合。
李陽教授進行報告
廣東工業大學周郭許教授以《張量表征學習:模型、算法及應用》為題,介紹了張量的定義、基本操作及圖表示方法,以及Tensor Train與Tensor Ring模型的結構和特點。
周郭許教授進行報告
電子科技大學徐鵬教授以《智能人機交互中的關鍵技術研究》為題,介紹了腦網絡技術如何通過分析和解碼腦電信号來實現更自然和高效的人機交互,特别是在情緒識别方面的突破性進展。
徐鵬教授進行報告
總結感言,圓滿結束
彙報結束後,李哲濤教授對論壇進行了總結。他表示,此次論壇作為謀劃學科建設、持續推進有組織科研的重要舉措,期待能夠激發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創新成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最後,李教授對所有演講嘉賓和與會者的積極參與表示感謝,并希望大家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中能夠繼續保持創新精神,為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和腦科學的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報告人簡介:
俞祝良,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執行院長,超級機器人研究院(黃埔)法人、執行院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廣東省“千百十”省級培養對象。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2006年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8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信号處理中心從事科研工作,任研究組組長。2008年加入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主要從事信号處理、機器學習、大數據處理及在腦信号處理、智能機器人、醫學數據處理中的應用研究工作。在國際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11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60餘篇, EI檢索論文50餘篇。出版英文著作(章節)6部。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各類人才項目和企業合作項目多項。
吳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研究方向聚焦航空腦機接口、潛艇人因、空中以人為中心的平台協同,正在解決面向重大型号空中加油的人機協同技術攻關。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等6個Trans編委。
蔡宏民,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行政副院長、計算機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興華傑出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際期刊IEEE Tansaction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Fundamental Research 編委。長期從事生物醫學數據的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研發和應用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期刊獲廣東省人工智能産業協會自然科學一等獎、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廣東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等。
李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青年人才。2011年畢業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12年12月入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卓越百人”海外人才計劃。2013年2月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模式識别與智能系統實驗室工作。主要從事醫學影像數據分析與處理、腦機接口與神經康複工程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腦電圖(EEG),結構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DTI/fMRI),以及深度學習等計算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60多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Annals of Neurology及自然語言處理領域CCF-A會議ACL等。近五年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專題重點項目等。曾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哈裡沃辛頓”學術獎、英國“優秀自費留學生獎”,研究成果獲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獎、中國體視學“青年科技獎”等。擔任國際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編委等。
周郭許,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自動化學院院長,「智能檢測與制造物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廣東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工程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或參與各類基金項目10餘項(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科研資助1項、廣東省重大基礎研究培育項目1項)。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識别,大數據分析,張量分析及表征學習,智能無人車及輕量級深度學習系統等。迄今為止,在IEEE會刊等雜志上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獲2020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教育部科技成果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論文曾獲中日留學同學會 “華為技術獎”和“日中協會獎”。
徐鵬,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青,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醫學神經工程分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認知科學學會人工智能分會主任委員、四川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緻力于腦電信号處理、腦機交互和類腦智能相關研究長達20餘年。近幾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優秀青年基金、國際地區合作、科技創新2030(腦計劃)在内的項目10餘項。以第一/通訊作者,在包括Nature Mental Health, IEEE TCYB/TMI/TNNLS等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GOOGLE學術引用7000餘次,研制開發多個腦電分析處理、疾病評估、康複訓練系統,被多個國際國内研究團隊采用,并進行了臨床應用,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黃家驷自然科學一等獎。